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表现之五:课堂训练有问题

来源:    日期:2023-4-28    浏览次数14563

 

课堂训练有问题
——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表现之五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训练是一个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没有训练就没有过程,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没有训练就没有积累。但是如今课堂训练大有被忽略的倾向
一、重“讲”轻“练”。教师对练的认识不够,没有对训练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有通过练才能得到检验,也只有练才能真正到位。看看、听听与练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要让学生经历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定会比几位优等生表演、其他学生旁听来得好。
二、重“点”轻“面”。在一节《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的研讨课上,学生通过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格子的,理解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接下来的五题练习中,老师都使用了同样的练习方法,出示题目——点名回答。一部分学生一直都没有举过手,而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这样的练习形式应该是低效的。只有几个优等生在表现自己,没有给中等生和差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差生也就不用动脑听别人的就是,甚至他们根本不去思考,觉得反正没他们的事。不少教师在训练时,只是让少数学生成为训练者,让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这样的“训练”效果难以明显。
三、重“量”轻“质”。盲目训练,学生生厌。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一讲到底变成一练到底。教师工作是备课打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惯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有些教师迷信练,确实熟能生巧,但念过了头,熟也能生厌,熟能生笨。
无效教学,往往是课堂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被改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动机水平和身心健康。试想,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用12年的时间学语文,可语文仍然不合格,充分证明了低效教学现象。
四、重“旧”轻“新”。有的教师想提高成绩,却不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题型,而是把已做过的作业再次布置,有的作业已反复做了几遍。对于这种繁重的、机械的无效劳动,学生厌烦,家长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