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二)

来源:    日期:2024-6-9    浏览次数396

 

 

 

单元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真实的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提供的种种建议表明,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真实问题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摇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有一两个好问题,这节课就上火了,学生的参与度高,推进起来也特别顺利。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特别重视问题的设计。在导入环节,教师一般都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新课然后展开具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还会涉及一串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通过问题串推进课堂教学
一、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
首先,教学内容与真实问题的关联性越强,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越能激发学生,越能调动学生,越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问题越真实,越具有挑战性,就越能促进学生对于这些真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越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对问题创设的评估不能孤立地关注某些环节,而应从整体上思考,更看重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所解决的问题是否能承载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否能激发学生持久的思考和探究,是否能持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时需做以下调整。
1.将作为导入环节的问题情境转化为贯穿整个学习单元的问题情境。
仅为引入新课设计问题,常常重在激趣,引起学生的关注。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决定了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课堂引入的问题,而且是贯穿整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它常常是真实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问题情境应从重在设疑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转变为较比较综合的学习任务。应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多转变为“如何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如果将问题解决作为整个学习的中心,还需要找到与生产生活结合更紧密的问题,找到学生更熟悉的,但是还不能有理有据的阐述理由,提供方法的问题。
2.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持久思考性问题
在问题设计中,教师往往关注解惑类问题。通过设计“问题串”推进对新内容的学习,常常一节课下来,教师满堂问,学生相对被动应对。这样的问题设计通常有标准答案,且答案唯一,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探究和思考,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发挥。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仅有释疑解惑的问题还不够,还应设计“激疑”“促思”问题。通过这类问题激发学生多思考,产生疑问,提出新问题,然后尝试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更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发高阶思考,刺激思维生长。
二、真实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在进行课时教学时,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但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简单,否则无法完成。另外,长期的应试思维使人们涉及的问题常常经过了精心编排,早已模式化,距离真实的生活较远。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生活中真实问题的理解并不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特别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从比较简单的问题情境,到特定的问题情境,再到真实的问题情景,随着问题情境不但变得真实,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也变得更加综合。
真实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能直接套用公式,很难靠一章一节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小组的深入合作。真实的问题通常没有现成的答案,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需要不断探索和创造。
如果分章节课时教学,往往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学生循序渐进,从局部到整体的学习,知识技能也会不断积累和提高,但这距离真实生活较远,距离落实学科素养的要求还显得不够。
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将内容进行整合,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高级认知”入手,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的问题,涉及了一个比较复杂、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合成抗癌药物格列维的路线图”,借此实现用高级认知整合低级认知,以高阶任务驱动初阶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