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表现之一:教学目标有问题

来源:    日期:2023-3-17    浏览次数11791

 

 

教学目标有问题
                       ——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表现之一
 
我们知道对教师教学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为内容服务,教什么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成功上好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但是,现在许多教师恰是不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研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杂乱无章,陷入盲目性。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含糊不清,定位不准
有些教师制定目标空泛,以课程目标来代替教学目标的设计。因为空泛,无法操作,连教师自己对一节课的任务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在哪儿都不清晰,所以上课必然是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抓不住重、难点和关键。例如,大学里学《匆匆》,中学里学《匆匆》,小学里学《匆匆》,学到什么程度,都要依学生而定,否则教学目标就含糊不清了。不同年级有什么要求,教到什么程度不清楚,自然课堂教学目标就定位不准。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不清楚要教什么,更不清楚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只是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如同一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课堂效率极低。特别是现在许多教师还存在着对教材理解偏离主题和中心的问题,这不仅导致目标定位含糊不清的问
题,而且会导致教学偏离方向。
二、目标确定太高,学生够不着
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例如,有一位数教师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后,教师问:“1900年不是闰年,你能探究这是为什么吗?”显然,探究的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超出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还有一位教师教学《称象》时指出,曹冲实际用了水的浮力的原理,并且做了一定的介绍。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只要能简单弄清称象四个步骤就可以了。而这位老师却讲了高年级学生才能理解的浮力原理,学生是难以接受的。
三、目标油水分离,缺乏整合
有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三制分配,各占1/3,这必然使三维目标油水分离,或形成两层皮现象。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圆周长计算时,介绍圆周率后提问:“你想对祖宗祖冲之说点什么呢?”几位同学回答后,教师又借题发挥,我们今天该怎么做?学生继续回答,一共用了十几分钟。学科中思想渗透要适可而止,使学生在经历做数学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而不是牵强附会,更不应该干扰课堂教学
再如,在一些语文课堂中,教学环节总是现行的、孤立的、呆板的,教学程序总是课始识字、学词,课中理解内容,课尾思想教育。
特别在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环节中,许多教师就内容分析内容,就情节梳理情节,就人文内涵挖掘人文内涵。课文内容理解和语言文字训练没能有机整合,语言的内容理解和语言的形式品味没能有机整合三维教学目标没能有机整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能有机整合。
二、目标确立残缺不全
怎样理解教材?大多数教师容易关注的是教材的本身,而容易忽略的是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教学目的。例如语文,许多教师是以为只要把课文教好了就行,其实不然,一篇课文不是我们要教的内容,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从“教教材”到实现“用教材教”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去挖掘出对学生有更多帮助的东西。例如,哪些地方是教知识方法,哪些地方是训练培养能力。应到文本中去挖掘教学价值。如果只关心课文,没有语文味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训练,就没有完成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学的任务。
如许多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了文章写什么,但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学生不明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对语言文字基本意识的理解,对课文中形象的比喻、工整的对仗、巧妙的排比等遣词造句的方法,对作者介绍事物、记述过程、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等特点,对语言文字的形象美、内涵美、
意蕴美等,对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等,没能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仔细品味和深刻理解,忽视了语言形式、语言现象、语言风格的感悟,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导致了语言训练目标的缺失。在有一些课堂中,教师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注重培养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导致了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缺失。
有的教师教学目标确定的比较全面,有识字、读书、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挖掘人文内涵等,但教学重点放在了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文内涵的挖掘上,而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写作方法的体验和实践这个教学重点没能摆在应有的突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