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表现之二:学生主体作用有问题

来源:    日期:2023-3-24    浏览次数11109

 

学生主体作用有问题
                                 ——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表现之
 
我们千万次的问,什么是一节好课?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的成功。但是现在许多教师还是讲课成瘾,难以自拔,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的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一、以教代学,教师主宰课堂
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的弊病,形成“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课为中心,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做题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对学生而言,教师永远以权威、霸主的身份自居,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
学生在老师统一指挥下,小心翼翼的回答老师的问话,亦步亦趋的跟着做,心中只有老师,没有教材,更没有作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训。长久以来,教师总是以这种方式传授知识,老师站在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教导。老师对学生在无比的尊敬中保留一份戒备心理,因此学生宁可敬而远之,也不敢太过亲密。这样虽然井然有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课堂气氛。
不折不扣执行教案。在备课理念上,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把备课当成了单纯的课堂教学讲的准备阶段,以致把教学过程变成资料→教案→黑板→学生笔记→考试卷子的生产流水线。置课标、教材的整体于不顾,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还有的老师的教案叙述,几乎一半是教师要讲的话,编写的过细,每个环节安排不能变动甚至过度,语句和学生的正确回答都事先设计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教师上课就像演员背台词,学生在配对白,如每个教学环节需几分钟,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回答等,都设计的清清楚楚。对于课堂上真正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又往往不舍弃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急于给出答案,唯恐完不成任务。而一旦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又给予校正,或及时将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有的活动刚刚触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却担心学生自主活动后影响教学进度,赶紧导入下一环节。
如有位老师教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默读课文,看文中三个母亲是怎样评价儿子的。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教师连续叫起两个学生回答,学生都从第三个母亲评价儿子开始谈自己的想法,结果教师急切的打断了学生的发言:“我们来看第一个母亲是怎么评价儿子的”。在第二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应该从第一个母亲到第三个母亲的评价顺序。结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教师马上打断了孩子的发言,像这样不折不扣执行教案的课堂现象非常普遍。
不折不扣执行教案,备课时教师围着教案转,上课时学生围着老师转,转来转去,就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圈子。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学生完全处于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地位
二、把上课当表演,孤芳自赏
教师有一定知识与能力,有一定讲解能力,这都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但越过真理一步,即是谬误。如此把课堂教师表演的精彩当成学生学的精彩,那是一种极大的误区。许多教师自我表现欲太强,在课堂上摆脱不了唱独角戏,自编自演,越讲越兴奋,越讲越来劲,竟然一讲就是45分钟,下课铃响了才想提出问题和小结及留作业,甚至都没小结和留作业,下课有课代表代留作业。
看于永正、魏书生讲课,并没有眉飞色舞地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用语不多,含蓄幽默,善于点拨,善于引导,处处在启发学生,学生活动科学、充分、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勤教师”培养出“懒学生”,让我们痛心疾首,而“懒教师”培养出“勤学生”,这样的精彩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啊!陶行之说:“我不赞成老师讲课是最高艺术的欣赏,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啊,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杜桂梅说:“做教师的关键是自己替学生当梯子,而不是学生替自己当梯子”。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名师都是十分重视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而不是教师课堂上去如何表现乃至表演。
三、把听懂当学会,“课上懂,课下懵”
“听懂了没有?”“听懂了!”课堂上一呼,阶下百诺,教师洋洋得意,自以为学生学会了,其实大谬。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课上装懂,课下发懵。这是因为听懂和学会是两个概念,听懂,只说明理解了,明白了。离会做、迁移、能力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或一段相当大的距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迁移,必须要学生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形成。学生没有充分的练习,只满足于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既是这样的,所谓听懂也只是一种假象。学生智力有高低之别,思维有快慢之分,这样的听懂只是部分人听懂,要真正达到尽可能的好效果,必须让每一个人都有思考的空间。求得大多数人可能的懂,并非教师讲懂,而是同伴交流理解后的懂。
四、以讲解带思维
一个成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在解题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思考、探求解题的路径,而不是替学生解题。
教师讲课应做到三讲:一是教师应讲在学生的思考之后,而不是在未思考之前;二是教师应讲在学生问题的关键处,而不是平铺直叙,什么都讲;三是教师点拨式的精讲,忌重复唠叨。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前能立足于知识的细节,设计出非常细致的教案。讲课中也能处处为学生铺垫,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思想方法阐述清楚。自认为教学
中已把相关概念与方法要点讲的很深很透了,学生应当不会再有什么问题。可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及对学生作业的透析却表明,大多数学生觉得该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长此以往,有的学生课堂上貌似认真听课,眼睛滴溜溜的盯着老师,但是大脑并没有跟随老师的思路,而是坐享其成等结论。
五、把讲完当学完
为赶进度,该讲的都讲了,会不会由学生。这是一些老师常有的一种观念。教师讲完了,学生就一定学完了,就一定学会了吗?其实不然,这不过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而教又是为学服务的。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没学懂,学没学会。如果学生在课堂既没学懂又没学会,教师教学再辛苦再劳累,又有什么意义呢?